三段论错了么?

上篇文章介绍了图尔敏模型。你可能会好奇,它和三段论什么关系?三段论的延伸,还是补充?

谈逻辑,我们都会想起学的三段论。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也会死。三段论形式下,大、小前提正确,结论必定准确无误。真的如此么?让我们再看一个:

所有的好学生都不挂科。
王小山是挂科的学生。
王小山不是好学生。

三段论的模糊点

王小山是不是好学生?看起来并不能武断地用三段论直接推理。三段论适用于数学和几何学,到了人们日常语言逻辑论证这里,多少有些模糊。

一来,三段论无法展现实际论证的复杂性。说白了,就是过度简化。三段论把逻辑推演人为切割三个部分,模糊了细微差异。

“所有的好学生都不挂科。”这是指,“有记录以来,没有好学生挂科的。”还是说,“按照常理,任何时候,好学生都应该是不挂科的。”这两个明显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者,三段论要求前提蕴含结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我们很少这样表达。生物学家可能说,鲸是哺乳动物,却不大会说所有的鲸是哺乳动物。老师可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不大会说,所有的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

三段论严格的形式表达会让语言显得“贫乏”,现实生活中也很难用使用这种演绎的论证。

图尔敏如何认为

论证分析应该涉及到六个要素,而非仅仅是三个。我们用图尔敏分析下上面的例子。主张(C)是王小山是坏学生。资料(D)是王小山挂科了。保证(W)是所有的好学生都不挂科。可能会有反驳(R)王小山一直是全优,这次失误了。那会加上限定词(Q)可能。倘若有人质疑保证(D),凭啥说所有好学生都不挂科,那论证者可能提出了支持(B):有记录以来,每个好学生都不挂科。

六个要素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让整个论证从静态转为动态,大家会更仔细看论证的弱点,极大减少模糊性。同时,它也允许例外情况出现。

论证既需要处理形式(分析论证),也要关心内容(实质论证)。三段论关心的是论证形式,形式有效,鉴别前提即可。但是很多实际的论证无法粗暴地表达为三段论。

三段论要求前提一定蕴含结论,很多时候和实际是违背的。图尔敏认为论证形式是否有效,在于论证的过程是否是有序且得当。所以他提出,你在提出一个论证时,有必要点明主张(C)。并为主张提供资料(D)支持。有时候还需要点明资料(D)为什么可以支持主张(C),也就是保证(W)。当大家对保证(W)等有疑惑时,还需要补充相应的BQR。

论证存在领域依存性。就是每个领域的论证都是不一样的,生物的、数学的、经济的等等。这里也是图尔敏模型存在争议的地方,怎么划定这个领域?

当两个论证的结论和所有的支持陈述分别是相同的逻辑类型,就说这两个论证属于相同的领域;当两个论证的结论或支持陈述分别属于不同的逻辑类型,就说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Toulmin, Stephen.The use of argu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14

好学生都不挂科(常识),在北京出生的人是中国人(法律),乌鸦是黑的(统计)等等,我们在为不同论证提供理由或推理依据时,选取的保证(W)显然存在领域的边界。这是图尔敏模型给我们的启发。

图尔敏与三段论

图尔敏模式可以看做是对三段论的扩展。他并非在推翻三段论的存在。第一,图尔敏十分认可三段论在数学和几何学上的应用。只是他看到了三段论在日常语言论证中存在的不足。

实际应用

见以后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