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位研究新生入读芝加哥大学,修读政治学硕士。未曾想一个学英国文学的学生,经常嘲笑这位新生,笑他保守,笑他音乐、艺术、文学的品位烂到极点,甚至面对面和他说,“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做出任何有创造性的事情”。就是这位被嘲笑的男孩子,在今后科研路上,共获得 9 个博士学位,一举拿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计算机领域最高奖项图灵奖,在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领域均有建树。诺贝尔颁奖典礼时,主持人曾调侃,别人个人学术生涯的顶点,对于他来说无非是偶然的插曲,根本不在主线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认知科学家——西蒙。
一提西蒙,他这一生除了成功可能没有其它了,横跨那么多领域还均有建树,实为天才里的天才。在西蒙自己的自传里,他说自己看似横跨数个领域,本质上都源于对人类解决问题的好奇。人究竟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为了解决这个大问题,西蒙一生都流连于各个领域探索寻觅解决答案。西蒙曾经和自己的研究生建议:要研究重要的问题,这样解决了就意义重大。不过如果问题重大,研究的人就很多,你必须有秘密武器。西蒙在自己探寻的路上找到了什么秘密武器?
1916年,西蒙出生在美国一户德裔犹太人家庭。西蒙的父亲是一家产业公司的工程师,母亲在结婚前是音乐教师,婚后成为家庭主妇。西蒙还有一位大他五岁的哥哥,后来在法学院就读,成为一名律师。提及西蒙的童年,还有一个人不得不说,就是西蒙的舅舅,威斯康星大学法学系翘楚,然而不到 30 岁就去世了。
幼年的西蒙聪明好学,在学校很快就展现得比同龄小伙伴优秀。他经常同哥哥下棋,高中没毕业就有很高的棋艺,棋艺还帮助他研究人工智能解决下象棋,这是后话。喜好阅读是小西蒙最为大的特征,他阅读广泛,从经济、历史到数学、物理等无所不读。而且他不喜欢请教别人,自信可以通过阅读掌握任何本领。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他舅舅的,受到舅舅的影响,高中的西蒙热衷辩论活动,他也发现人类行为是可以科学研究的。在当时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不严谨,西蒙立志用物理学、数学这类严谨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
谈到自己的大学时,西蒙曾说,他在大学时期就牢牢打下数学、政治学等基础学科的根基,这也成为他日后跨越学科藩篱进入其他领域的入场券。他并未接受心理学等这些学科的训练,不过它们占据了他研究生涯的大块时间。
高中毕业后西蒙去了芝加哥大学,学习政治学专业。在这里,西蒙打下了更为扎实的跨学科研究基础。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正实施教学改革,学生可以不必听课,直接参与考试。中学底子牢靠的西蒙,借机听了很多研究生的课,以至于后来他在大学任教职时有自信代理任何一个系的本科基础课程。另一方面,西蒙仍旧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获得新思想。
西蒙用了三年时间就取得学士学位,并成为恩师里德利教授的助研。两门课对西蒙产生过很大影响,一门是“城市政府”课,西蒙详细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市政建设,得到老师的赞扬,鼓励他在现象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综合、评价。西蒙就又选修了里德利教授的“市政评价”,在这门课上他将数学模型和实际政治研究结合在一起,后来也将自己这门课的作业发展为毕业论文。将自己一门作业发展成毕业论文,还在学校读书的读者倒是可以多参考。
西蒙大学毕业后,在科研表现上愈发耀眼。先是追随导师里德利习得好组织如何成为人类有效管理的工具,并在 22 岁就写出《市政管理技术》一书,从一个管理经验小白成为管理知识的优秀传播者。后来西蒙的博士论文《管理行为》,是他进一步对组织研究的深化。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也是唯一一个因管理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博士毕业后的西蒙主要在大学执教,一边还在咨询公司做研究顾问,当时他也同硕士就认识的姑娘结婚了。直到 1949 年,卡内基技术学院邀请西蒙加入,并支持他对组织与决策的研究,西蒙来到卡内基并终身执教。在这里,他写出了《人的模型》,革新学院的教育方法,用科学理论来研究商业,将卡内基这所二流大学一举带入全国一流院校。在这里,他开始尝试研究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同事一手创立计算机系,该系一直稳居美国前三,以人工智能出名。在这里,他革新了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建立心理学计算机学派。他的这些贡献大大革新了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方式,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贡献也得到了图灵奖的肯定。
提到自己在学术上的贡献,西蒙曾说,“我乐于当比赛中居于劣势的人,除非能享受到在比赛中居于劣势却又获胜的愉快。我们常用这样的话来描绘我们同传统教育的巨人、传统的商业实践和经典经济学所作的斗争。”
西蒙实在是天才研究者,而他自己却说做研究这件事,实际是试过几次后才决定下来的,大学之前西蒙的兴趣在辩论与社会活动,也是后来慢慢发掘自己不适合管理路线,坚持一辈子科研路线。西蒙是怎么做出自己的选择呢?
读过西蒙自传的人,会注意到他提出的迷宫隐喻。他依托自己论文《理性选择和环境结构》的抽象思想,写下一则故事《雨果:迷宫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他讲述了一辈子生活在迷宫中的雨果。他每天穿梭在各个房间,只能前进、不能返回。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食物和挂画,这让雨果不会饿死,也不至于无聊。然而他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对画的理解总是有限而片面的。渐渐地,雨果发现自己有选择偏好了,喜欢白面包不想吃苹果。于是他每次都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食物,可有时不得不走上二三十个房间才能找到食物,精疲力尽不说,久而久之,他开始体重下降、脾气暴躁。直到有一天,雨果醒悟过来,看着以前的自己,又过上了随机游走、见到吃的就吃的日子。他也会时常怀念之前的经历,偶尔也出发寻找爱吃的食物,偶尔停下来休息。他开始理解,选择的意义本身在于自己。
提及自己的人生哲学,西蒙在 68 岁时曾这样定义。我不抱着幻想完全地理解、认知我所在的世界,然我仍保有好奇,借由科学与哲学去认识它;我自己是一个自适应系统,无论个人目标如何,生存与成功离不开周围人和事的影响,真实只是片面的。因此,我不追求尽善尽美,之多追求满意。
在西蒙看来,人生是无数目标与无目标的综合体。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西蒙深信人的状态是荒诞的。我们只能有限的认识自己所存在的世界,凭借有限的认知作出决策。人一辈子都站在不同的迷宫路口抉择,向左还是向右?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凡事满意即可。
有限理性是西蒙在研究人决策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他这一生践行的准则。为了研究决策,他不得不研究决策过程,也就是人的思维。进而他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学科——政治学与经济学,进入心理学领域。再后来跨到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西蒙将自己置身在充满分支的迷宫里,顺着自己的意外与惊奇,游走探索。
执有限理性之矛,在人生的迷宫里适应、游走,追求满意解而非最优。西蒙一生都在研究如何让人的思维得以具象表征,如何做决策。他一生徜徉管理科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均留下了深厚的宝藏。我们今天只讲了他很小的一部分,他的影响还在继续,借用他晚年写给女儿的信作为此讲结尾:
最后只有两条意见。第一,我不认为,为了发现生命的价值,我们必须维护人的人和独特性或不同于自然的其余部分的特性。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将人视为自然的一个部分的观点比将人与自然分离或将人凌驾于自然直上的观点更可接受。但其他人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第二,我认为,那些反对我将人的特点简单化的人多少有点想在他们自己心中保留一份深深地神秘,否认他与自然的其余部分的一体化关系。在我看来,揭示某些行为似乎非常复杂和奇艺的师傅实际上是由很简单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是一种美,而不是贬低自己的做法。我认为每个科学家都必须这样想,因为科学的整个目的就是在混乱的复杂事物中间发现意味深长的简单性。p368